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西域春秋> 巫蛊之祸 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巫蛊之祸 下(2 / 2)

史书记载中的汉武帝时代的宫闱,除了恃娇张狂而失宠的陈阿娇,前代风云诡谲的宫斗从来不曾在汉武帝的宫闱出现过;长达五十四年的汉武帝时代的宫闱风平浪静,嫔妃都是一群小白兔。

也许在子虚乌有的传说中,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巫蛊之变,长安宫廷内外血雨腥风,丞相、公主、太子、大将、皇后、公卿诸侯大批被诛杀。赵婕妤仍然天真无邪地在宫中逗弄娇儿,充耳不闻窗外事,也谨慎本分地恪守贤妃之德,从不和奸邪的宦官和外臣勾结联络。大约是在后元元年至后元二年(前88年―前87年),汉武帝对她说,你去死吧!我要立你的儿子做太子。于是她委委屈屈地去死了。

最后谈一下汉武帝、卫太子、卫皇后三人在巫蛊之变中的应变举措。参照前代的宫廷事变,可以公正地说,汉武帝杀伐决断,有章可循,平定长安之乱也保护了自己;而卫皇后和卫太子的处置也完全得当,只是天不遂人愿。近似于汉武帝时代的巫蛊之变,历史上有骊姬之祸、沙丘宫之乱、沙丘之变。从历史、政治的角度分析判断,他们都有足够的理由这样做;不然,他们会像历史上的帝王和太子一样死于非命。

不害人,便会为人所害,这就是宫闱内的潜规则!不杀人,便会被人所杀,这就是帝王家的惨痛悲剧!

骊姬之祸是一场废黜太子的事变。晋献公晚年宠爱骊姬和幼子奚齐,不惜逼死太子申生,迫使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流亡异国;晋献公死后,骊姬的幼子奚齐毫无悬念地继位。

如果卫皇后以骊姬之祸的事例来分析时局,会发现卫太子必然不保,钩弋夫人拥立刘弗陵为太子。而卫皇后、卫太子和汉武帝之间的联络已经中断,卫太子随时都有可能被废黜,并迫令自杀。殷鉴不远之处,汉武帝的兄长临江闵王刘荣,被废太子后自杀于狱中。所以,卫皇后有足够的理由来支持卫太子起兵自保,不能束手就擒,坐等被废自杀。

沙丘宫之乱是一场逼死君父的事变。赵武灵王晚年传位给幼子赵惠文王赵何,自称主父,犹如后世的太上皇。但是赵主父早年废黜了嫡长子赵章的太子之位,退位之后又怜悯废太子安阳君赵章。赵章得到父亲怜惜,于是谋逆弑弟夺位;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和将军李兑率军平乱,杀死叛乱的安阳君赵章,围困赵主父居住的沙丘宫,赵主父被活活饿死。

如果汉武帝从沙丘宫之乱的角度去思考卫太子的举动,就会有一种惊恐的感觉,卫太子会因为怀疑自己有意拥立幼子刘弗陵而起兵逼宫,杀死幼子刘弗陵,将自己围困在甘泉宫活活饿死。所以,汉武帝为了保证自己不被卫太子逼死,必须迅速强力镇压卫太子的军队。

沙丘之变是一场篡改遗诏的事变。秦始皇出巡途中,死在沙丘,遗诏以长子公子扶苏继位。但是赵高胁迫丞相李斯,二人合谋篡改了遗诏,改立公子胡亥为皇帝,矫诏赐死了公子扶苏。这也是太子起兵自卫之前,太子少傅石德引经据典分析的时局。

如果卫太子以沙丘之变的事例来观察形势,自己就像是公子扶苏;虽然已经被立为储君,但是汉武帝生死不明,一旦真的驾崩,汉武帝身边的宦官篡改遗诏,拥立幼子刘弗陵,矫诏自己自杀,自己将失去最后一刻的反抗机会。为了不重蹈覆辙,避免公子扶苏的结局,只能冒险起兵自卫,抵抗江充和宦官的构陷迫害。

当铲除卫氏戚族的巫蛊之狱开始的时候,相信卫皇后有丰富宫廷争斗经验,她早已清楚地知道了对手和对方的目的。只是失去宠爱的皇后和太子,已经与汉武帝沟通不畅,受阻于对手控制的近侍宦官,根本无法得到任何申辩解释的机会。

当汉武帝病卧甘泉宫,时日无多,愈加感到紧迫的宦官集团加大了巫蛊之狱的力度,竭力劝说汉武帝同意搜查皇后和太子的宫殿。已经被病痛折磨得昏聩的汉武帝同意了这一建议,这一刻,卫皇后和卫太子的悲剧已经铸就。只要酷吏江充和宦官苏文出马,一定会有巫蛊的木偶,当然这是他们预先栽赃陷害的。

当卫太子的宫殿里搜查出巫蛊的木偶,卫太子已经知道这是穷途末路了。太子的羽翼-卫氏戚族已经被翦除,卫太子只能依靠自己的门客和皇后的力量,集结所有力量拼死一搏。如果坐以待毙,他的伯父废太子临江王刘荣自杀的悲剧就会重新上演,刘荣失宠被废黜太子之后,宫廷势力仍然没有放过他,酷吏逮捕了刘荣,刘荣只得在他父亲治下的狱中自杀。

太子起兵的理论依据,史书上有记录,太子少傅石德用沙丘之变来劝说太子。秦始皇死后,赵高就是矫诏逼迫长子扶苏自杀,改立幼子胡亥。事实上,这一理论确实可行,但前提必须是皇帝不在人世。如果汉武帝适时去世,宦官团无法有效地变更符节征调军队,而当时精锐的北军保持中立,宦官团手无重兵,卫太子却有一支刑徒兵和长安市民兵数万人,卫太子足以剿灭祸害卫氏的宦官团。历史没有假设,汉武帝虽然病重却并未去世,他听信了宦官团所说的太子叛乱,变更了符节,征调了北军,镇压了太子军。以数万临时组织起来的乌合之众抵抗汉军精锐的北军,并在长安城中激战了五日,足以证明卫太子的军事能力也是优异的。

古代军事史上,很多著名战役除了运筹帷幄和对阵相持,短兵相接的白刃战通常只需要一天,胜败立见分晓。能持续数日的激战厮杀,一般都是旗鼓相当的军队和将领。

太子战败逃走了,皇后卫子夫却没有逃走了。对于在宫廷争斗了四十九年的皇后,她已经心如死灰了,她已经历经了卫氏一族的繁华和衰败,也见惯了帝王家的薄情寡幸。当汉武帝派人收缴卫子夫的皇后符玺,她选择了自尽。

历史上对于卫子夫是否被废黜皇后一度存在争议,但比较符合事实的说法是,从汉朝法律意义上说,她没有被废黜皇后,因为正式的废黜皇后诏书还没有下达;从实际程序上来说,她已经被剥夺了皇后的符玺,处于停职审查阶段,失去了皇后的权力。所以,我们还是相信这个饱受沧桑的卫子夫仍然是皇后。

巫蛊之变过后,汉武帝直到去世,也没有废黜刘据的太子名号。从后来田千秋为太子申冤的传奇际遇,也可以看出汉武帝对于卫太子自杀充满了深深的悔意。

汉武帝去世后下葬茂陵,从陪葬的后妃也可以看出当时汉代朝廷对于巫蛊之祸的复杂态度。陪葬后妃在皇室礼仪上也极其重要,差不多和争夺太子之位同样重要,仅仅不同的是陪葬皇帝是死后殊荣。配飨汉武帝,享受嫡妻待遇,其后汉朝历代皇帝都要毕恭毕敬地尊崇祭祀。古人视死如生,汉代金缕玉衣尤其可见对于身后之事的重视,不是唯物主义的现代人所能深刻理解其中的重要意义。

汉武帝身前只有二个皇后,陈皇后被废黜,无法陪葬茂陵,卫皇后因为巫蛊之祸没有被彻底平反,也无法陪葬茂陵。能够陪葬汉武帝的妃嫔中,只有汉昭帝的母亲赵婕妤最有资格;但是,以周公之责执掌朝政的大将军霍光选择了昌邑王刘髆的母亲李夫人。李夫人被追封为孝武皇后,配飨汉武帝。赵婕妤被葬在云陵,昭帝即位后被追封为皇太后。汉宣帝即位后以皇后之礼改葬了祖母卫子夫,并设置思后园。

巫蛊之祸最重要的三方势力都或多或少得到成果:赵氏得到短暂的皇位虚名;李氏得到死后的皇后尊荣;卫氏没有得到任何虚名,反而得到实实在在的帝位。

钩弋夫人虽然没有陪葬列为嫡妻,但是儿子继位为汉昭帝;只是汉昭帝在位十三年,无后嗣,卫太子之孙过继给汉昭帝为孙,继承皇位。李氏戚族虽不争气,但李夫人因缘际会,得以陪葬列为嫡妻,其孙子也当了二十七天皇帝。卫皇后和卫太子虽然惨死,卫太子的孙子却成为延续汉武帝功业的汉宣帝,只是宗牒中被改继为汉昭帝的孙子;从卫氏角度来说,卫太子绝嗣,在古人重视后嗣的情况下,很难说卫皇后和卫太子是幸运还是不幸。

汉昭帝继位之后,执掌朝政的大将军霍光立即“缘上雅意”,以汉武帝的意愿为名选择李夫人陪葬。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也因为霍去病的关系被汉武帝任命为郎官,其后升迁为侍中,最后成为汉武帝的托孤重臣;理论上来说,霍光也算是卫氏戚族,只是枝叶较远。选择汉武帝陪葬的后妃是一件政治大事,涉及很多皇子和朝廷争端;当然,选择陪葬的只能是尊贵、盛宠、有子的后妃。所以,除去陈废后、卫皇后,可供选择的只有王夫人、李姬、李夫人、赵婕妤四人。

汉昭帝八岁继位,自然是极力主张母亲赵婕妤陪葬茂陵。霍光的做法颇为奇怪,却选择了李夫人,还以汉武帝的名义搪塞了汉昭帝。抛开霍光作为卫氏戚族枝叶末系的身份,我们也能感觉到霍光对于赵婕妤的强烈排斥,个中情由不得而知。

霍光需要选定一个平齐赵婕妤声名的妃嫔,既要笼络一个外藩为幼弱的汉昭帝提供声援的妃嫔,又不会造成藩王势力壮大的妃嫔,最好是一名盛宠但皇子毫无威胁的妃嫔。

王夫人去世太久,而且母子都已经不在人世;虽然曾经盛宠,如今却毫无声望,也无藩国为中央朝廷提供声援,自然也难以说服汉昭帝。

李姬有二个皇子: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史记》记载李姬不得宠,(不得宠却有二个皇子,很多得宠的妃子没有或者只有一个皇子,太耐人寻味了,此处的《史记》记载很可能被人为篡改过),最重要的是她的两个年长的皇子对汉昭帝的威胁太大。如果李姬追封皇后陪葬茂陵,母以子贵,子也以母贵,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愈加心存异志,会对汉昭帝不利,所以也不可能选择李姬陪葬茂陵。

霍光排除赵婕妤,唯一能选择的只有李夫人。李夫人盛宠但早死,李氏戚族被灭族,李广利投降匈奴身败名裂;昌邑王刘髆对汉昭帝毫无威胁,还可笼络昌邑国作为诸侯国表率,选择李夫人不会引起汉昭帝强烈排斥。

我们不知道霍光是如何说服汉昭帝选择李夫人陪葬茂陵,但是却惊奇地发现史书中开始移花接木、添枝加叶,孝武皇后李夫人的光辉事迹开始不断地宣扬光大。

原本《史记》记载王夫人的“少翁招魂”,到了《汉书》中被转到李夫人的名下;展现李夫人大智慧的“病容覆面”也并未见于《史记》,而是记载于成书一百五十年后的《汉书》。一百多年前的西汉人都未记载这件事,一百多年后的东汉人反而追述下来,更让人怀疑这个“病容覆面”到底是不是真的李夫人事迹了,也许会是哪个凄凉的无名妃嫔。

《史记》作者是司马迁,成书年代正是汉武帝时期,更为真实可信。《汉书》作者是班超的哥哥班固,成书年代是东汉,距离汉武帝时代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年了,我不怀疑班固的人品和操守,但是刘氏皇家主导舆论一百多年了,很难不对汉武帝的后妃事迹混淆视听。

而且《史记》在汉魏期间属于禁书,官民不得自由。在西汉即使诸侯王都没有全版的《太史公书》(《史记》的最初书名),东平王曾经向朝廷请求赏赐宫廷中的《太史公书》,遭到汉宣帝的孙子汉成帝拒绝。因为《史记》中有大量宫廷秘事,西汉皇帝严禁泄露,只有少量宫廷人员才能接触到该书。汉宣帝时代,史学家褚少孙在宫廷中该书,其中有些篇幅甚至不对宫廷官员开放。

东汉班固编修《汉书》时被皇室赐予《太史公书》副本,其中已经少了十篇,删去了司马迁原著《史记》的《孝景本纪》(汉景帝传记)、《孝武本纪》(汉武帝传记)等十篇,其他篇章亦多有篡改。东汉朝廷也曾下诏大规模删节和续补《史记》。

今日《史记》的版本,与司马迁的原稿差别很大,一些篇章显然已经不是司马迁的手笔。天晓得刘氏皇家删减和改写了哪些不可告人的文字,所以如今的史书所见的汉武帝的宫闱即使经历过血腥的巫蛊之祸,宫闱妃嫔依然风平浪静、仙乐飘飘,这已经不奇怪了。

李夫人追封为孝武皇后陪葬汉武帝,刘氏皇家厚颜无耻地为其涂脂抹粉,让人感觉欲盖弥彰。不仅仅只是李夫人被粉饰,汉武帝的妃嫔都极大程度上被粉饰过了。而且汉武帝之前的宫闱争斗,汉武帝之后汉昭帝、汉宣帝时期的宫闱争斗,都是有迹可循,不绝于书。唯独汉武帝的宫闱争斗无迹可寻,缄默不语。此中更是耐人寻味,欲盖弥彰,愈加让人感觉汉武帝之后的汉朝皇帝,在为汉武帝的宫闱不遗余力地涂脂抹粉,完全抹去了这一段波澜起伏的宫斗,也掩盖了魅影重重的巫蛊之祸的罪魁祸首。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