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啊,眼睛几眨几闭间,端午节到了。
北方的端午节,对孩子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有粽子吃啦,不过这还是家长有这心情才会挤出功夫包的。一般来说妇女们这时地里正忙,根本就顾不上包这碎碎烦烦的粽子。但这天的饭菜总会比往常丰盛,这可是大节日呀。
至于用五色线拧成的花线绳和六个或七个红绿纸叠成的小四角组成的符,对孩子们那更是可有可无的,但却是家长们必备的;而赛龙舟什么的,对北方人来说只是书上记载的一个远古的传说而已。
不过再过几年人们日子好过了,讲究大了,有新娶过儿媳妇或儿子订了婚的人家,还会包上三百个粽子送到外父(岳父)家里,外父那边再回上一半也就全了礼节。
有小气的婆家拿上两百个粽子,媳妇娘家那边就会嫌小气生出闲话来。有一年一个刚娶过的新媳妇就为婆家娘家因粽子的事闹出闲话,这女子就跳了楼,结果人没死摔残了,最后以离婚收场。
临近端午的时候,妇女们就早早的把公鸡样子和一张红面朝里对折成一尺见方的大红纸用线绷(粗粗的缝)几下,在煤油灯上细细熏一遍后拆下样子,把熏黑的部分剪掉后展开,两个耀武扬威的大公鸡就呈现在眼前了。
到农历四月二十九这天傍晚,妇女们就会把自家剪好的大红公鸡贴到街门、家门上,门楣上还贴了四角组成的符,符上粘一根三五寸长的艾草。做这些的时候是不见日头的,至于为什么没人知道,反正一辈辈的都守着这规矩。
孩子们则在手腕脚腕戴上花线绳儿。有的妇女会给孩子编一个小号的符缝到上衣肩胛骨上方处,同样要有艾草的。有手巧的人家会给小女孩儿会做一朵纸山丹丹花,同样缝到肩部。
至于包粽子,一般都在初三初四。再包早了到了初五粽子就酸了,这年头又没有冰箱。
北方的粽子,粽叶用的是苇叶,缺点是叶子不怎么宽,因为大都是旱地长的苇子。所以再往后几年有的妇女为了买宽粽叶就会上当买成其它不知名的叶子,只是煮粽叶的时候就会发现没有苇叶的清香,是本地人接受不了的怪味道。于是即使是过日子仔细的妇女也会把那锅被怀疑成竹叶的东西扔了,重新采购成人们用惯的苇叶。
而粽米,用的就是本地盛产的去了皮的黍米——黄米。这年头的乡下人估计都没见过糯米。
村里有来卖苇叶的外村人,谷妈称了三斤苇叶,反正这东西也搁不坏,用不了也浪费不了。而谷姐夫拿过来两斤红枣让谷妈包粽子。
前世谷家也只在谷大姐刚结婚那年为招待新女婿包过一次粽子,后来十几年没包过,这还是谷姐夫说的。
据谷姐夫说他那时是新女婿,外母娘(本地对岳母的俗称)给捞上一大碗粽子他也不好意思多吃,只吃了一个。后来成了老女婿敢吃啦,结果外母娘再没包过粽子。
于是,那一个粽子就成了迅哥儿的蚕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那个香呀。
今年谷姐夫手里有个活钱了,所以才称了红枣,反正包粽子的材料里,就数红枣贵——本地不产这东西呀。
包粽子前先煮粽叶,把苇叶放进锅里,加上水上灶煮。等下边的叶子湿透了上下翻动后,再泡上几小时发开了就成。
煮好的粽叶先得好好洗了,这年头人们一般不会投资买农药,所以苇叶上会有死掉的油汗(蚜虫),几遍清洗后就可以包粽子了。
粽米也是事先泡上,不过黄米粒儿小,早个一两小时就可以了。泡的时候加点糖精(过几年日子好了说糖精有毒了再包粽子的时候就直接在粽子里放糖或冰糖了)。
包粽子的是谷大姐和谷妈,等几个小的中午放学回来还没包完。谷秀莉自然过去打下手。现在自己这么点估计小手也包不好,干脆就整理苇叶,把苇叶按宽的三个窄的五个错落着摞好后十字交叉一叠叠的放好,再把预备绑粽子的棉线抽出来递给大姐也算是帮忙了。
说到绑粽子的线,再往后几年种了马连草来卖的人多了起来,买粽叶的时候一块儿就买了,现在没有啊。虽然金针(黄花)叶子也可以用来绑粽子,但去年大家也没想到这个,都割了扔掉了,竟是一根没留。
于是谷妈打算用蛇皮袋拆下来的绳子,但谷秀莉极力反对:“书上说啦,这东西经过高温就会分解出有毒的物质来,人吃了会得治不了的病。”
谷妈倒是不大相信,说:“尽瞎诌!咱们村里还有人家把化肥袋子洗净泡泡做笼屉布的,也没见人家有啥毛病,书上尽吓唬人。”
谷二姐出声反对,说:“有病一下也发不出来,慢慢的肯定就不好了。”
最关键的一句话是谷三姐说的:“您这会儿为省那点白线,吃出毛病得花多少白线钱才能治了!”
谷妈想想也是,于是只能妥协了。后来她还把蛇皮袋做屉布的危害告诉了别人,据说是诈唬得好几个妇女都不敢用那种屉布了,这就是后来的事儿了。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