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科幻灵异>抒情诗人> 第五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章(2 / 2)

以下是C诗人的信

YU先生:

“那一年4月下旬的一天。我在长沙的一个茶餐厅里见过这个姑娘一面。当天下午我和T约好在长沙站附近的那个小公园里碰面,计划里并没有预料到她的出现。也许出于对陌生人的好奇心,她想看看男友的诗人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想我肯定让她非常失望。

T和我出于对一位刚崭露头角的年轻诗人的几首作品的共同兴趣,做一次诗人之间的讨论。她的到来无疑破坏了这种气氛。T在讨论时显得有所顾忌。而这个姑娘本身对诗并没有什么高超见解,她读书,但远远谈不上了解文学写作。对诗的兴趣停留在时常见于网络、报纸、幼稚读物的三流诗人那里。有她在身边T不能很舒服的表现自己锋芒毕露的一面,也就是他作为诗人常揣有思想的锋刃进行各种语言交锋的本来面目。有些时候T想要引她加入我们的谈话,但受思想的局限,所能提出的无非是一些平常的观点,类似于:我们的时代诗人已经销声匿迹了,人人都可以提起笔写诗。对诗的韵律是一种情感所扩张的均匀呼吸的本质,还是作为精神在诗意空间具有一定破坏力的行进节奏的话题丝毫提不起兴趣。没过多久她就显得有些不耐烦了。

总而言之,我要表达的是:行为是无法评价的,只可观察其差别。我提醒过T,但他显然有自己的打算。”

另一件不得不提的事情发生在T写那封疯狂的提到自杀的信之后。L曾对人说她感到害怕。也就是这位听到L说她感到害怕的L的同学,后来交给S一封信。信是由L写给T的,S问她为什么不拿给L或者直接给T。她回答说,这封信是L意外遗落的。几天前的一个晚上,L在情绪极不稳定的状况下写了这封信。在她写信时不时发出伴随着强烈的情绪起伏而造成的哽咽声,但L似乎对此毫无察觉。她写完信便忙着出门,她精神很不集中,看起来像是受到了刺激。信从她的上衣口袋滑落。当然这个女孩子已经看过信的内容,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这封信也由S女士转交给我。我一并呈现给读者。也许会有人问这么做是不是不道德。事实上我已经寻求过L女士的同意。

给T:

“为什么你这么愚蠢?你做的事情让我感到害怕,我害怕极了。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事伤害了你。我只是个普通人,你不能诚实的看待问题吗?除非我变得疯狂,否则你感受不到我的爱,我爱你,但我不会变成你希望的那种人。难道你还不明白。即使在我们最亲密无间的日子里我也很难理解你。我有时甚至不知道面前的人到底是谁?我自己又在做什么?现在你竟然告诉我你想要自杀。你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别人没有满足你的心意就一个劲的哭哭啼啼发着牢骚。自杀又能改变什么呢?让我伤心欲绝为你的死感到愧疚吗?那么你折磨我吧,总之我不想再见到你了。你认为你有多么爱我呢?那你就带给我了多少痛苦。”

我们不会再知道L出于什么情感写了一封这样残酷的信。我庆幸T没有看到这封信。也许T一直如此幸运。L没有想过T的话有朝一日会成为现实。她或许以为T因为自己的原因才会过早的死去,但事实上T是因为某种我还尚且无法完全顾及的原因选择了结束生命。一切总是按部就班的进行,似乎可以预见到未来的光景。而一旦问题发生人们又会感到前路一片漆黑。上帝的艺术总是臻于完美无可挑剔。过分松弛和过分热情都不会直接引发问题,乃至问题发生,我们所懊恼的事情之多实不是一日两日里可以反省的了的。

那么现在故事来到了终点。

在L写了这封信两个礼拜后的一天傍晚,我的朋友T自杀了。对此C诗人说:苦等的时代是悲惨的。L因为T的死无比自责,甚至不得不申请休学待在家里修养了一段时间。但这件事情很快成为了过去,没有人再提起。

而我似乎也渐渐忘记T的死带给我惊心动魄的震撼,也不再能够回忆起当时年轻的T常带有的那种难以描述的悲伤。

时至今日当我开始回想当时发生在青年T身上的奇特经历,仍然不可避免的对T真正的死因感到好奇。所以像所有充满好奇心又具有一定的能力自发地想方设法去完成的人一样,我写了一封信C诗人,向他询问当年T自杀时的真实状况。C诗人没有让我失望,很快他就回了一封信给我。

YU先生:

“收到你的来信我很意外。你向我打听T的死因这件事情在今天的处境下已经很难再说的清楚并且不令人疑惑。但我有义务向你澄清一件事,那就是T的死当然不是殉情。或许L女士一直以来是有这样的误会的。

我会向你阐述一种现实,这种现实是诸多现实之外的另一种,因此它不受种种世俗条件的限制,因而像我们这样生活在疯狂臆想世界中的人也无法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一切法则对此类现实有所干涉。

自杀意味着承认这种现实,以及平静的接受它的反面。在这里没有光渗透过来。在思想的边缘跋涉的人们很容易对生活产生亲切的好感,你想想看诗人们的生活大抵是如此的。我没有能力解释这种矛盾的内在含义。但青年T在一方面乐于追求精神上绝对的孤寂,另一方面又对爱情和异性有着强烈的爱慕和渴望。在爱情这件事上,T竭尽所能在L与自己之间想要建立的关系,和他期望中的设想显然又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了。

说到自杀,我时常只是很轻微的考虑到这件事情,我无意避免自杀或者是死亡,但我同样找不到一个必要的理由去施行此想法。然而T却找到了。

另外,T常常对我说:我们缺乏一种语言来描述生活。人的能力只够用来装聋作哑。就如同那些诗人和哲学家一样,我们不能幸免的生活在一个黑暗的时代。

语言的黑暗就是一切的黑暗。T,那些和T类似的人都不能逃脱出来。”

如今我自然明白青年T是死于对我们生存其中的世界的某种判断,艺术的无望和才华欠缺一向是可以轻而易举的杀死诗人和艺术家的,何况他们习惯于生活在如C诗人所说的黑暗里。

我如上抒情性质的描述有意无意的掩盖了T的一些其他方面的缺点。读者可以凭自己的经验得知这一点。绝非出于刻意隐瞒。我需要说明我这么做是出于另一个原因。

那是我过早的认识到了我们之间的差异。T的确比我更具才华,这一点无需置疑,只是他的处事方式在于一个普通人而言近乎疯狂。那么T在诗歌上是否真正具有超人的才华。要来诚实的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抛弃之前在那些叙述中所花费的努力。实际上我很难做出客观的评判。对他的思想和生活也是如此。但我们大可以做一个局外人来观察。

另外我感到无论何种用词都无法在气质上符合我所收到的信件中人们对T的看法。何况我不再认识T常挂在唇边的淡漠的微笑。当我遇到某个人总是情不自禁的要思考他所表现出的热情、聪明,健谈其本质是什么?但我没有胆量向T提出这个问题。也许T一直在等待我会以曾经的热情来和他交谈,像朋友之间相互了解。但我在面对他时选择了退避。

我与T之间的关系也会在一个阶段变得疏离,而在另一时间又开始高涨。我始终需要说明这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我没有对T或者书中涉及的其他人物艺术化的再创作。全部的信件内容当中我保留了对读者没有帮助的只在于我和T之间一些琐碎兴趣的部分。讲述中因为此类问题会出现情节上的不连贯和难以的问题。由于在此期间T的思想不断的发生着难以预料的变化,而我必须忠实于这些变化,读者就不得不忍受T在情感、语言和表达上跳跃式的转变所带来的分离感。因为任何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最后,应L的请求T曾在校内刊物上发表一篇散文,显然是为L所写。文章充满抒情式的表达,T放弃了做更深入探讨主题的可能转而追求纯粹的语言上的浪漫和抒情性。在此也一并呈现给读者。另外有一封S女士交给我的信,我再三考虑决定如实的记录下来。最后的最后是一篇T的生前日记。

题词

青春就像是一个人望向水面时看到自己的倒影。日光、漾起涟漪的湖面、林岸,当下的景致将他衬托的恰如其份。当这倒影逐渐消失,变得形影模糊,令人感到仿佛是自身正在从生命这张昂贵的画布上被抹去。那时青春是回忆的开始,是一个永远被重复的尾声,仿佛大雁即将消逝于昏暝。

人们看待青春年少之人,仿佛他们是林岸欢快的麋鹿,来自幽林深处。在古往今来的岁月中,不倦的以他们独有的纯真向我们不住凝望,直至暮色自霞光中袭来,泥土呼吸出黑夜,他们又以同等的喜悦游戏着梦幻,而云雾复又将他们栖息的山峦遮盖。因为真正的迦南地只在于青春之人的心胸。

大抵这就是我们即便身处其中,但每逢提及青春仍是要无比的珍视和期待的原因了。

诗人们常常象征青春以鲜花。他们赞叹到:“青春乃是一雏鸟初识阳光时眉眼迷离的娇羞。”有感于青春炽烈,便言说:“青春是什么?是滚滚向前的巨浪,峭壁在前,风暴在后。”人们用他们斑斓的心灵轮番体悟这造物者在永恒的时间和物质领域内最富于想象力的创作——青春。而一个人只要尚且仍以某种方式拥有着他的青春,就能够处在自身完美的丰盈之中。因为无需太多的言辞佐证,青春本就是美。青春在一切事物中呈现出这世界的姿容体貌,令它鲜活如一个青年人因爱情而悸动不以的心,在这颗年轻的心灵中所发生的一切将是不可以再一次被重现的。

这让我不得不提到托尔斯泰那颗永恒如水般脆弱易感的年轻的心,那在初识爱恋时蓝天掩映下的高加索,美丽如自然野性的哥萨克少女。当我们回顾这伟大心灵的思考,会发现爱永远是青春的母题。年轻的军官为了人世间尚有意义的生活四处漂泊着,为了爱慕他心中的高贵情操,辗转于那些陌生而美丽的土地,却从不熄灭他的梦幻和热忱。

所以在这篇简短的致辞中,青春或许应该这样结尾,也唯有这样结尾:唯愿你未曾荒废过青春,并在青春的时日真正的做过一些什么事情。那些感受不会因为世事无常再也无从寻觅,不会在日后枯索的人生中稍嫌萎顿,更不会因为更觉青春珍贵而充满悔恨。然而当我们不得不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感到遗憾,也许我们力所能及的也恰恰是抱紧这种感觉,青春就会像从前那样在云遮雾绕之中接近我们。听到那些熟悉的笑声,仿佛它也曾对你爱恋已久。虽然它已永不再来。

给L和年轻的朋友们

S女士的信

YU先生:

我的朋友T还活着的时候,我以为我找到了生命的全部真谛。如果人生真的存在一个幸运或者不幸的目的的话。我曾经因为无法区分自己对T的情感而十分羞愧。你知道我年长他几岁。有时我会想我所考虑到的种种限制,在T那里未必存在,诗人们总是了解真正的自由,人们谈论爱情则是在谈论自己受困其中的现实。他曾使我们独处的美妙时刻拥有一种非凡魅力的光彩。

请原谅我提起这些,在我的余生之中将不会再有任何机会再去追溯它们。如果我心中还有悲伤的话,来自死亡震悚的麻木感也会迅速的令它消散,如今我独自站在一个陌生的处境里,无法形容的悲哀自虚无中向我涌来。我渗透了这种麻木感。我想要哭泣,却也无能为力。如果凭借本能我还够像从前一样去应对接下来的生活的话,我想我会去做的。可现在我的心里总是有一个声音:光阴虚度!

我失去了我的爱人,我爱他,我从没想过要告诉他这一点。我能为他做些什么呢?我只会把我天性中无益的悲伤带给T。

现在T的死让我明白,我的人生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幻影。T曾追求过一种真正健康和正直的生活,虽然他不是那么健康的一个人(在今天的世界还有谁会考虑正直是什么?)。既然我的爱情已经死去,我也应该明白M诗人曾对T说过的话:上帝让我们追求艺术,而不是追求爱情。

T的死让我也死了一次,在我的余生中,我只希望能够紧抱着在与T相处的日子里获得的宁静与悸动,我的回忆将不会过分干燥过分苦涩。但我明白不会再有如此美丽的事物出现在我平凡的生命里。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