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和耳朵才是真正暗藏大量灵丹妙药的人体大药库!通过刺激它们来治病,效果真的是不可思议,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疗效还深入而持久。
四肢贯穿着人体的阳气,12条经脉中的6条阳经,全都是从手指或脚趾的末梢开始循行,继而输入五脏六腑的。
手指和脚趾通过这些经脉通道直接跟脏腑相通,所以对于各种感觉都非常敏锐。
为什么说“十指连心”呢?
就是因为我们平时用手去触摸一个东西,比用身体其他部位去感觉更明显,而手上如果受伤的话,绝对比身上其他部位受的伤更痛。
四肢和耳朵等一些部位都属于人体的末梢,末梢是最敏感的,一旦受到刺激,有一点变化马上全身就有反应,所以,自己通过观察耳朵、手足等人体末梢,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刺激这些末梢,您就可以把疾病找出来并把它赶跑。
西医认为,人体的这些末端汇集着大量的神经末梢,所以非常敏感,受到刺激以后,这些刺激会随着神经传送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但在中医看来,末端其实是经络的末端,12经脉都是从手或足的末端起始,12条经脉上的大穴、要穴也全部集中于四肢。
四肢是与脏腑息息相关的地方,如果把每一个脏腑比作一头牛,那么经络就是拴住这些牛鼻子的绳索,这些绳索的另一端都系在四肢上了。
四肢是人体阳气必经之路,《黄帝内经》上说:“四肢者,诸阳之本也。”
人体要想不生病,就要阴阳平衡,最重要的就是阳气发挥作用。
阳气,就是人身上的正气,要想阴阳平衡,首先要阳气正常、像太阳一样普照人体的五脏六腑。
所以,刺激经络的末端就是在激发人身上的阳气。
要知道,四肢和耳朵才是真正暗藏人间灵丹妙药的人体大药库!通过刺激人体的这些末端来治病养生,效果真的是不可思议,不仅没有任何副作用,疗效还深入而持久。
当然,人体的头上、背部、胸部等其他地方也都存在着很多有极好药效的高升点,这都是我们人体的宝藏,在本书后面,我会选择最有效的介绍给大家。
沿着经络去找大药是最省事的
寻找高升点,需要根据规律去试探,沿着经络寻找高升点是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人体的大药——高升点不是胡乱长在人身上的,更不是藏得很深毫无规律可循。
在这里,我告诉您一个最省事的方法,就是沿着经络去寻找高升点。
人的手上有6条经脉,分布得极有规律,您看前臂偏外为肺经,后臂偏外为大肠经;前臂偏内为心经,后臂偏内为小肠经;前臂的中部是心包经,后臂的中部是三焦经,它们都是两两相对应的。
由此,我们可以把上肢分成两个部分:肺经向外一直到大肠经之问的区域,堪称肺部大药田,一切肺系统的疾病,比如咳嗽、气喘、咽喉疼痛、咽炎、气虚、气短、鼻塞、胸痛、痰多、嗓子哑、鼻血、哮喘等,都可以在这个区域找到大药去治疗,如果要调养肺部,也能在此处采撷到人体大补药。
心包经向内直到三焦经之问的区域是管心的,心血管系统、精神系统的问题,比如心律不齐、高血压、心绞痛、心烦、失眠、惊悸、精神萎靡等,就得到这一区域来挖药,寻找高升点了。
这一区域,是养心治心的大药田。
在这个区域进行试探性按压,哪里最有酸、麻、胀、痛的感觉,哪里就是最能发挥药效的高升点。
人腿上的经脉看起来好像要稍微复杂一点,但只要我们将其划分为两个区域,就非常简单了。
下肢后侧和内侧的区域,是肾经和膀胱经的循行所在,与肾和膀胱相关的任何疾病,如尿频、尿急、水肿、性冷淡、性功能低下等,都可以在这一区域找到大药来治,这里更是养肾的仙药田。
下肢的前侧和外侧,是肝经、胆经、脾经、胃经的循行之处,这里是调养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大体大药田。
像腹痛、腹胀、干呕、消化不良、泄泻等病症,都可以在这一带找到高升点大药治疗。
另外,肝胆与消化系统紧密相连,《金匮要略》说“肝病实脾”,肝胆的病变在消化系统会表现得非常明显,所以,肝胆上的病也可以通过治疗脾胃来解决。
一位患慢性胃病的人曾经问我:“按理说,胃痛要在腿上的胃经上找高升点,我找了一个来回,没有发现什么特别有压痛的地方啊,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说:“你干吗不试试心包经呢?”
我拿起他的一只手,在他心包经上的内关穴上轻轻一按,他就疼得受不了。
其实,内关就是治疗他胃痛的高升点,我让他自己按压,一会儿,胃痛就减轻了。
这个医案说明,高升点,有时候不会一直固定在那里等着我们,如果在本经上没有找到高升点,我们不妨就用五行相克的思路,到其他经脉上去找。
比如,肾水系统的疾病,我们首先要在肾经、膀胱经和督脉循行的部位去找高升点,但同时我们也要想到:金生水,肺在五行中属金,在手臂上肺经循行的部位可能有该病的高升点;水生木,肝在五行中属木,在肝经循行的部位,也可能出现该病的高升点。
再比如,肠胃不好、吃饭不香的时候,我们先要在脾经、胃经上找高升点。
此外,高升点还可能出现在心经或心包经上,如心包经上的内关就是治疗胃痛的特效高升点,因为心属火,火生土;脾胃病的高升点还可以出现在肺经上,因为土生金,肺为脾之子。
总之,“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就是养生祛病的原则。
如果我们能判断该病的虚实,那么在其他经脉上找高升点就要简单得多;如果不会判断,也没关系,大不了多按一些部位,多找一阵子,也还是能找到的。
值得强调的是,人体X形平衡法还教给我们一个技巧:根据一个高升点可以迅速找到其他高升点。
比如,治疗慢性胃病,我们在腿上足三里的位置找到了一个高升点,就可以到手臂上相对应的位置手三里附近去找另一个高升点,这样疗效会更为迅速;治疗头痛,在手上的合谷穴上取到了一个高升点,我们可以接着去脚上对应的位置,也就是太冲穴上去找另一个高升点。
这样,双足三里配上双手三里,双太冲配上双合谷,正好都可以连成一个X形。
这是“X形平衡法”中“X形”的另一个含义。
此外,人体背部的经脉很特殊,膀胱经从上到下分布着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等一系列“俞字号”穴位,它们都与相关的腑脏紧密相连。
沿着后背上的膀胱经,我们可以找到治疗和调养所有脏腑的高升点。
比如,咳嗽就在肺俞找高升点,心慌、心烦就在心俞或心包俞找高升点,拉肚子就在脾俞、胃俞、大肠俞和小肠俞找高升点……如果有酸、麻、胀、痛等感觉,那它就是高升点,继续按;如果没有,就不是,再另找,非常简单。
高升点也可以是特定的穴位
原穴、会穴、郗穴、背俞穴和下合穴,都是非常重要、非常好用的穴位,它们就是穴位和高升点合而为一、同气相求、齐心对付疾病的大药,其疗效常常是一点到位。
高升点以按上去有无酸、麻、胀、痛等明显感觉为判断其效果的标准,那么,是不是传统的经络学、腧穴学在“人体X形平衡法”面前都没用了呢?
实际上,人体X形平衡法非常注意汲取传统中医学的优点,在它看来,很多高升点恰好就在传统的穴位上。
所以,大家如果熟悉自己身上一些常用的穴位,养生治病就会如虎添翼。
比如,您身上的原穴、会穴、郗穴、背俞穴和下合穴,都是非常重要、好用的高升点,也就是穴位和高升点合而为一、同气相求、齐心对付疾病的大药,其疗效常常是一点到位。
在这里,我先以十二原穴和八会穴为例,其他几类高升点在后面我将陆续为您介绍。
(1)八会穴大药
有个打咯的病人,一天到晚每隔一分钟就要打咯一次,非常痛苦,找了很多医生都没有效果,最后到了我这里。
我想,既然他找了那么多医生,肯定很多治疗打咯的药他都吃过了,到现在没好,那些药应该没什么效果。
于是,我让他把上衣解开,在他两乳连线的中点用手指按下去,问他有什么感觉,他说:“没有什么感觉。”
于是我把手指往下方挪动了大概3毫米,病人马上说:“这个地方酸痛。”
我吩咐他说:“那你就多按揉这个地方。”
他按揉后,又打咯了两次,接下来就不打了。
最后,我给他开了一些简单的药,让他回家服下以巩固疗效。
送走病人后,我在场的那些学生不解,纷纷问这是为什么。
我说:“刚才我是在病人膻中穴附近取到了打咯的高升点。
膻中足什么穴?
是八会穴中的气会,对一切与气有关的病都有疗效。
打咯不就是肚子里有一股气顺不过来吗?
在膻中这一带必定有治它的大药,所以这个病就这么拿下来了。
这只是八会穴中的一个,其余7个,你们自己回去查书吧。”
其实,八会穴相当于人体八大军区的八位总司令,它们包揽各自军区内的一切事务。
这八大军区分别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
会,就是精气会聚的意思,人体这八大组织的精气分别会聚于这八个穴。
五脏的精气会于章门,章门通治五脏本身的病,虽然一切疾病都与五脏相关,可一旦病势深入,就病到五脏本身去了,这时候就是重病,需要以章门为高升点进行调理;六腑的精气会于中脘,中脘通治一切腑病,如肠炎、胃炎、痢疾等等;筋的精气会于阳陵泉,故阳陵泉通治一切与筋有关的病,如关节炎、抽筋、骨节酸痛、颈椎病、腰椎病等等,因为这些疾病往往都是骨头之间的筋出了问题。
依此类推,与血有关的病可以用膈俞来治疗,与经脉有关的疾病可用太渊来治疗,与骨相关的疾病都可以用大杼来治,与髓相关的疾病都可以用绝骨来治疗。
其对应关系如下表:八会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穴名章门中脘膻中膈俞阳陵泉太渊大杼绝骨当然,人的病是千变万化的,有的可能是筋骨同病,有的还可能更复杂,所以,一个穴位的药效也是有局限性的,但是,只要此穴按下去有酸、痛、麻、胀等感觉,它就是治病的大药,即使不能马上把病治好,也能缓解症状,如果能长期坚持,治愈是绝对有希望的。
(2)十二原穴大药
与八会穴相似的还有十二原穴,它们相当于人体抗病核心兵团中的十二员大将,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冲锋陷阵的。
《黄帝内经》中说:“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穴。”
这句话明确指出,五脏有疾病,就得取十二原穴来治。
但这只是表面的意思,深入地看,脏和腑是相表里的,病在腑,说明病势还不是太深,病情还不太严重;病在脏,就说明病势已经很深,病情已经相对严重了。
所以,“五脏有疾”,泛指大病。
十二原穴是治大病的穴,并非专门治五脏病的,实际上,五脏六腑的病它都能防治。
五脏六腑的原穴见下表:五脏肺心心包脾肾肝原穴太渊神门大陵太白太溪太冲六腑大肠小肠三焦胃膀胱胆原穴舍谷腕谷阳池冲阳京骨丘墟从上表可以看出,太渊和合谷能治人体肺和大肠方面的顽疾,比如慢性的咳嗽、哮喘、肺痛、痰多、大便干结、便秘等。
神门、腕谷、大陵、阳池能治与心脏相关的疾病,比如精神不振、脸色苍白、心跳过速、心慌、血压偏高、胸闷等。
太白和冲阳可治脾胃系统的大病,比如腹泻、慢性便溏、消化不良、长期消瘦等。
依此类推,十二原穴其实都是古人早就为我们找好了的高升点大药。
原穴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作用呢?
原,就是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运行于脏腑,是十二经的根本,而原穴就是腑脏原气的停留之处。
腑脏有病变时,原穴就会有反应,而针刺或按压原穴,就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激起正气,抵抗病邪。
高升点是人身上按上去最有感觉的触点
一种疾病可能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高升点,有的按上去非常刺痛,有的按上去很酸,这时候,就应当取那几个按上去最有感觉的点,这才是治病养生最有效的。
有一次外出开会,和我同行的一位朋友老是精神不好,虽然他自己也懂医理,但一直找不到原因。
后来他在洗脸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耳垂上有一个小小的结核状物,就来问我。
我看了看,这个结核状物在耳垂中部,按照耳穴的分布区域,应该是在眼点上。
当时我问他眼睛有没有什么不适,他说没有。
于是我让他使劲揉这个点,他忍着痛揉了一上午,中午就觉得精神好多了。
他自己觉得很奇怪,我跟他开玩笑说:“你耳朵上长了一颗药呢,专治你这萎靡不振的。”
当疾病来临的时候,很多高升点会主动显示出来,以疼痛的方式提醒我们去发现它,这时,我们暂时可以不用去管是什么病,直接按压它就行了。
但更多的高升点需要我们通过经络,通过对应位置去寻找。
如何才能最精确地找到这个点呢?
很简单,只要在我们确定的这个大体部位用手指按压,哪里有明显的酸、麻、胀、痛等感觉,那里就是高升点了。
这种明显的感觉,最常见的是压痛,有的高升点按压上去痛得钻心,还有的高升点按上去不一定很痛,而是有酸胀感……总之,高升点是很敏感的部位,如果按遍了各个部分还没找到敏感位置,那就说明定位有偏差了,可以再试其他部位。
如此说来,人体全身各处都有可能是高升点,取点、配点的方法也会变得非常简单。
唐代“药王”孙思邈发现了人体的“阿是穴”。
阿是穴不是某个固定的穴,全身任何一个部位都有可能是阿是穴。
为什么叫“阿是穴”呢?
因为,当医生的手按在这个穴位的时候,病人会痛得“啊”的一声,这就是要取的穴了,这个阿是穴就是我们要找的高升点大药。
“人体X形平衡法”是把阿是穴与普通穴位同等对待的,在它看来,全身任何地方都可以是穴位,治病的人不用死记硬背哪条经上有哪些穴,哪个穴有什么功效,哪种病要取哪几种穴等等,只要先找准一个大体的部位,然后再用手指在这个部位进行试探性的按压,就能很快找到治病的大药——高升点了。
有时候,就像上面例子中提到的,高升点上干脆出现一个条索状或米粒大小的凸起物,按上去非常疼,这就是我们要找的高升点了。
总之,人体哪个部位按压上去有感觉,就无异于向您表明:您已经取到正确的高升点了,治病养生的人体大药就在此处,放心按压吧!
一种疾病可能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高升点,有的按上去非常刺痛,有的按上去很酸,这时候,就应当取那几个按上去最有感觉的点,这才是治病养生最有效的。
等我们把这些点按到没感觉之后,就会发现,人体的任何不适都逃之夭夭了。
要相信身体为您开的大药处方
每一个使用内药的人,都需要经过这样一个培养信心的阶段。
信心越大,我们越能坚持、体会和探索,人体大药的效果也就越明显。
我有一些朋友,年龄都不大,有钱、有事业、有地位,属于那种典型的成功者,但多年的劳心费神破坏了他们身体的相对平衡,使他们的身心属于典型的亚健康状态,有人甚至成为医院的常客。
我经常给他们进行一些调理,或提出一些建议。
绝大多数建议或治疗他们都能接受,唯独按压穴位治病,他们半信半疑而且不能坚持。
刚生病的时候更是如此,你教他按压穴位,他心不在焉地按几下,说:“这样按按手脚、捏捏耳朵,会有用吗?”
我也不说什么,因为如果说“有用”也等于没说,我知道他不会听我的,因为他生怕耽误了治疗。
由于没有亲眼见到效果,也由于对医学形成的思维定式,很多人对内药信心不足,这是情有可原的。
所以,即使是我的那些朋友生了病,尤其是重病急病,还是得上医院接受常规的治疗,在治疗的同时,我会教他们在自己身上寻找高升点,开发内药,坚持按压,不断体会。
这与常规治疗毫无冲突,并且能抑制病情,加速康复。
慢慢地,他们体会到了人体内药的神奇,也就对此感兴趣了,以后身体稍有不适,他们就首先考虑如何在自己身找出高升点来进行调理。
无论服用什么药,都贵在坚持,只服用一两次,效果一般是不明显的。
医生开的药,一般人都会按时按量服用,比如服某西药须一天3次,每次两粒,或是某个名老中医开了个方子,让连服20剂,我们肯定都会照办。
为什么会这样做?
因为我们和身边的人都对这些药有信心,相信它们是用来治病的,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能够坚持下来。
大家对内药的态度,也须如此,才会有好的疗效。
使用内药,只要对症,而且能够坚持,是一定会有明显效果的。
等看到效果了,您自然会信心大增,这时候,养生治病,您就会坚持使用内药了,而您身边的家人、亲戚、朋友、同事看到了,也会跟着使用自身的大药来养生祛病。
所以说,每一个使用内药的人,都需要经过这样一个培养信心的阶段。
信心越大,我们越能坚持、体会和探索,人体大药的效果也就越明显。
跟世界上最好的医生做朋友
在健康的时候注意不要使身心失去平衡,这就是养生;在生病的时候想办法使身心恢复平衡,这就是治病。
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仅是自己的医生,而且还算得上是一个能“治未病”的“上医”了,这难道不是人生最大的幸事吗?
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医生只是治病的,非要得了病才能去找医生,甚至某些医生也这样认为。
有很多医生自己平时也不注意健康,总以为得了病不要紧,自己能治,结果,到了病来如山倒的时候,他自己也乱了方寸,不知如何是好了。
实际上,医生有两大职责,首先是教人养生,其次才是为人治病。
会养生,意味着把疾病扼杀在了萌芽状态,消灭或减少了得病的可能性。
因此,《黄帝内经》中讲“上工治未病”,意思是病还没有表现出来,上等的医生就给您治好了,这其实就是养生之功。
如果非得等到病了才去采取治疗,非得等到各种化验结果出来后才知道怎么治,那就太晚了,就是“下工”了。
同一个好医生做朋友真是人生一大幸事:他会经常给您一些健康建议,让您受用无穷;当您身体出了毛病时,给他打一个电话,他就会匆匆赶来。
然而,良医难遇,即使有个好医生做朋友,他也不可能天天和您在一起,不可能对您身体的每一个状况、每一种变化都了如指掌。
所以,最好的医生莫过于自己。
做自己的医生难吗?
不难!只要我们掌握了人体平衡的规律和调节方法就可以了。
人体本来是能长期维持相对平衡的,因为,自然在相对的平衡中平稳地运行,白天黑夜准时交替,一年四季寒来暑往、周而复始,人体与天地相应,如果能在自然的节律中按部就班,凡事不过度,适可而止,那么,人体的相对平衡状态是不会轻易被破坏的。
但是很多人总是有意无意地破坏自身的相对平衡,比如,体力透支、暴饮暴食、寒热失当、房事过度、起居无常、情绪泛滥等等,都能伤害人体,引发疾病。
因此,我们要想健康、不生病,不需要什么高深的养生知识,只要认定“保持人体相对平衡”这一根本宗旨就可以了。
对一切可能破坏人体平衡的事情都要慎重,比如,饭吃得太多、喝酒喝醉了、熬夜、着凉、劳累过度等等,这些都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的,都应该尽量避免。
但这些情况有时候又是不可回避的,怎么办呢?
也没关系,平衡暂时被破坏了,我们可以留出足够的时间来修复这种损伤,让平衡恢复过来。
否则,如果出现了不平衡还不及时调整,人体的不平衡成为常态了,那么必然会导致亚健康和疾病。
养生就是这么简单。
如果您因为工作忙,晚上不得不熬夜加班、劳心费神,那么,从第二天白天开始,您就得好好调整。
您可以放松下来,午睡稍微延长一点儿,到了晚上一定要按时入睡,如果提前犯困就要提前睡,这样才能修养好精神。
中国人自古讲究睡“子午觉”,子时在晚上23~1点,午时是中午11~13点,子时阴极而一阳生,午时阳极而一阴生,这两个时辰是阴阳交替的时候,人最好在睡梦中度过,才能使身体得到最好的休息。
另外,午睡是补心的,子睡是补肾水的,这两个时辰处在睡梦中,就是心肾同补,最能缓解人的疲劳。
如果您情绪波动大,身体也会失去平衡。
这时应该及时调整,使心灵回归到宁静而喜悦的本源状态中。
否则,一味沉浸在恶劣的情绪中,是最容易惹病生灾的。
这时,用双太冲穴配双合谷穴,就能马上把坏心态调整过来,每个点按揉3分钟,人就会感觉心平气和、神清气爽。
如果您已经产生了很多恶劣情绪了,也不要紧,用后背的膈俞穴,它是专门挽救恶劣情绪对身体的伤害的。
心态调整好了,再在自己身上寻找几个适合自己的养生高升点,经常使用,就会有十分好的效果。
比如,失眠的话,可以揉一揉耳垂,因为耳垂上聚集着皮质下、兴奋点等好几个治疗失眠的高升点;感觉四肢乏力的话可以搓一搓耳朵的最外缘,因为这一带聚集着治疗人体手足的高升点……总之,人体所有的小毛病都可以用如此简单的方法来治,这样一来,身体自然就远离疾病了。
如果是一些小伤小病,不想上医院;或是慢性病,住不起医院也没有必要住院;或者是奇病、怪病,医生没办法,那就得完全靠我们自己了。
这时,只要想办法激发人体自身的大药,并且坚持按本书中所讲的方法进行操作,奇迹往往就会出现!
另外,除了按压高升点,我们在饮食、起居、情绪等方面还要积极配合。
总之,在健康的时候注意不要使身心失去平衡,这就是养生;在生病的时候想办法使身心恢复平衡,这就是治病。
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仅是自己的医生,而且还算得上是一个能“治未病”的“上医”了,这难道不是人生最大的幸事吗?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