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不正常了,今天的太子表现的太不正常了。在李俯上下把赵圣送走之后,李华坐在俯里越想越是不对劲,他马上把李落雁找来,让他回去问问那些手下,太子在蜀国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记得,事无巨细全都要问。只要是他们知道,就要问清楚,哪怕他们有人看见太子去了矛厕,也要把矛厕里发生了什么响声给我问清楚。”现在的李华有点穷凶极恶了。虽然他现在还不知道赵圣已经把他当枪使了,可是以他的知觉,他知道太子有了变化。
赵圣带出去的护卫全是李落雁派去的,既然是李落雁派去的,自然都是李家的亲信,想问出一些赵圣的问题自然是简单之极。
在李落雁连夜询问陪赵圣出去的亲信时,大秦国皇宫内,仁德帝也再问白卓同样的问题。
当白卓将调戏严芳,撤离南庄,秘室屎论,日使之尸,火烧这一村等事一一给仁德帝说出来的时候,仁德帝表现的极度吃惊。更让仁德吃惊的还有赵圣在林中遭袭的表现。
要知道赵圣在外边放枪的时候,白卓可没有闲着,他一直在观察着赵圣。一是怕赵圣有个三长两短,二是要为回来后的汇报用。赵圣在林中遭袭的表现一个没落的被白卓的记在心中。
本来赵圣和洋人交往已经够让仁德吃惊的了,更没有让仁德想到的是赵圣居然有这么厉害。到底这个儿子是怎么了,怎么一下变的这么厉害?儿子什么时候有这样的本事,怎么自己连一点都不知道。
赵圣在蜀国的表现与林中遭袭相比,简直就不算什么。就连赵圣对俘虏的审问方法也让仁德帝吃惊不小,更为吃惊的还是在对俘虏的处理上。当仁德从白卓那里听到赵圣对楚倩的回答时,更让他觉得这个儿子太高深了。对于这件事赵圣做的最决的还是在和仁德谈话的时候没有一点想透露的意思,而且根本就不想让这个皇帝父亲知道自己在外受了委屈。仁德可以想象,在他呵责赵圣的时候,赵圣完全可以用林中遭袭的事情将自己的注意转移开,而现在赵圣没有对自己说一句这件事,看来真的就如赵圣自己说的那样,赵圣准备把这事带进坟墓了。
虽然李华和仁德是最早知道太子怪异行迹的人,但他们绝对不是最后一个知道的。在以后的几天中,满朝文武全都通过自己的途径知道了太子的惊人举动。赵圣这样的表现让礼部尚书高兴之极,这个老头好象看到了秦国重新强大的希望。
赵圣这时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光辉事迹已经让李俯和仁德大为震惊。现在的赵圣正和楚倩商量如何练兵的事,说是商量并不是完全的正确。楚倩早就知道赵圣的厉害,她一听到赵圣准备将这一身的本事教给别人,楚倩就老大的不愿意,她也想学赵圣的本事啊。
赵圣被楚倩缠的不行了就敷衍她说,以后再看。什么是再看?自然是再商量商量,再研究研究,再探讨探讨,再考虑考虑。就是一句话,没门。楚倩何等聪明,自然知道这是赵圣的缓兵之计。
赵圣这下无奈了,本来是想找人拿个主意,没有想到主意没拿到还给自己找了不少的事。
以后的几天在赵圣想来,应该是李华向皇帝提出练兵的时候了,可是左等没有消息,右等没有消息。当赵圣等的准备再去李俯的时候,李华才给仁德上了一份《谏英宗练兵疏》。这里的英宗就是仁德皇帝,而在这份给仁德帝的奏疏中,李华只是简单的提了一下养的道理——兵要精可不求多——其他的再没说。这奏疏里根本就没有提要练新兵的打算。
从这份奏疏中,可以看出李华也是一个早已经老成精的人物。首先是在时间的选择,选择退后几天提出这份奏疏完全可以和太子撇清关系。如果在他刚见过太子就给皇帝奏上这份奏疏,那么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他李华已经不在跟着皇帝走了,而是在跟着以后的皇帝走,这样李华将会被人用吐沫淹死。
其实李华的在这段时间里也不只是在等待,他还在收集关于太子的资料,同时考虑太子要练兵的意图。虽然太子开始说练兵的时候很天真,可是通过李华仔细的琢磨,原来太子是真的想练一支军队。
李华在看到这点后既是喜又有忧。喜的是太子准备加强自己的力量,对皇权开始有所行动了。忧的是如果太子建立起了这样的军队,那李家的作用在太子那里就显的不这么重要了。在参考了其他关于太子出使的信息后,他终于决定帮太子劝说皇帝。因为他知道,不论怎么说这个太子是真的要练出这样的兵来的,如果现在不帮太子,那就是等于得罪了太子。以后等太子登基当了皇帝,那么太子的兵还是会照样的练,而那时李家绝对会失宠的。
同时李华也明白,太子如果真的建立起这样的军队,那么李家的作用将会大大减小。甚至以后李家的子弟只能做个富家翁。可是如果不支持太子练兵,那么李家以后连个富家翁都别想当成。
在李华思量再三后,终于还是决定帮助太子达成这个练兵的心愿。
不过在帮太子说话的奏疏中,李华并没有把话说满。也就是说李华只是提了一下为什么该练兵,该怎么练兵。至于现在是不是最佳练兵的时机,兵应该练成什么样的程度,李华在奏疏中都是只字未提。
李华这样的奏疏在平时根本没有任何作用,像这样给皇帝提出建军治国建议的奏疏不知道一天要有多少份。可是这次不一样,虽然言语还是那么的普通,但是在皇帝看到这些言语的时候,仁德帝已经从太子那里了解了练兵情况。这份点到为止的奏疏刚好成为皇帝向大臣征求意见的媒介,同时也可以避免其他人对李华的诋毁。李华知道,这份奏疏绝对会被皇帝亲自批阅,因为李华已经知道太子已经给皇帝渗透了这方面的消息。没人会担心这个消息的准确度,在皇帝身边哪个大臣没有自己的眼线?如果没有自己的眼线怎么能随时体察上意呢?
就这样,在赵圣最初提出练新兵建议的十三天之后,在这天的早朝上赵圣终于听到了关于这个提议的论述。
论述只是一个论述,只是一个提议。在中国的朝政上,提议一出现,总是会有讨论——研究——考虑——反对——复议——考察——探讨的过程。这个提议也是一样的,最终在提议提出二十天时,群臣才将讨论的重点从有没有必要练兵转移到了怎么练兵上来。在这期间,赵圣只是偶尔插一两句嘴,其他时间都是大臣们在说。
赵圣虽然在朝议的时候说的少,但并不表示这几天他很清闲。因为他给自己布置了一个任务,他要查清安康总兵和安康王到底是怎么走到一起的。赵圣先是查的总兵,这个总兵果然很有背景,但和安康王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安康总兵是现任兵部尚书唐辽义的人,就是唐辽义提拔的这个总兵,而且从种种迹象看出,这个安康总兵对唐辽义很忠诚,什么都听尚书大人的,所以这次袭击赵圣应该是尚书大人安排的。
为什么兵部尚书要袭击赵圣呢?赵圣又开始查唐辽义,当查到唐辽义的派系时,赵圣发现了问题。这个唐辽义不是李家派系的,而且还传言和李家不合。
这个唐辽义从当兵那刻起就不是李家派系的,正因为是这点这个唐辽义才能当上兵部尚书,可是唐辽义到兵部后才发现,不论是兵部还是军队,全是李的人。也就是说,虽然唐辽义当上了兵部尚书,可是在他头上有一个兵部太尚书——李华。不愿屈居人下的唐尚书自然不想买李家的帐,不买帐就得罪了李家,得罪了李家就间接的得罪了太子,既然都把太子得罪了,那么只能找个比太子还厉害或者和太子相差不多的人当靠山。比太子厉害的有皇帝,和太子相差不多的有皇后,二皇子,三皇子。
虽然皇帝最厉害,可是皇帝万不可能去打压自己的儿子去。更不可能为了帮助唐辽义建造唐家的富贵而打压太子。所以第一排除的就是皇帝。
在其他的三个答案中,皇后和二皇子是一体的,从这点就可以看这个组合的力量绝对比三皇子厉害。在权衡利弊后,唐辽义投靠了张皇后和二皇子这边。
查到这里,赵圣已经明白,为什么这个总兵会派人来袭击自己了。
那安康王又是怎么回事?做为镇守一方的王爷不可能有利益上的关系啊。因为不论是谁当皇帝,安康王还是安康王,安康王还是治安康啊。不可能贬你当个安康市市长,也不可能升你个汉康双王啊。
查总兵赵圣还算是有一点线索,比如查查总兵的阅历啊,查查总兵的关系网啊。可是这个安康王从哪里查呢?安康王的履历不用查赵圣都知道。安康王某年生于安康俯,当时皇帝册封其为世子,然后某年老安康王去世,在次年世子被册封为安康王,成为现在的安康王。
“安康王!安康王怎么查呢?即位的生下来就定了的,又不可能为了一些看不到的,虚无缥缈的利益放弃现在的既得利益啊。”
虽然赵圣是小声嘀咕的自己思考,可是还是被楚倩听到了。楚倩马上来了精神,她知道现在太子查安康王就是为了林中遭袭的事。所以她很殷勤的帮助赵圣分析。“我说,我的太子殿下。安康王没啥查的,你就不能查查安康王史啊?”
“还不一样?”
一道看白痴的目光从楚倩的眼里票向了赵圣。“我的太子啊。你说秦国史和宏治本记一样么?”
“谢谢。”于是赵在楚倩的提醒下,他查阅了起了安康王史。而楚倩只是空忙了一场,这两个谢字是他听到赵圣关于林中遭袭事件的最后字句。
赵圣查过安康攻略后就发现了问题,现在的这个安康王很年轻,但是辈分很高,论起来赵圣还要叫他一声叔叔。年轻人,听一些风言风语会相信,就会当真。
以前安康是一个东抗李顺,南挡郑明的重要战略要地,以前的秦帝对安康王那是礼遇直至。不过最近的明后战国发生了一些变化,南明好象变乖了,已经很久没有来找秦国的麻烦了。而顺国这几十年的战马又是秦过走私去的,所以对李顺也很老实。
南明好象真的是变的乖巧起来,南明已经好几年没有骚扰过蜀国了,这时的蜀国东边的压力减少了不少。这时蜀国以他是秦的宗主国自居,总是找秦国的麻烦。这使得秦国的战略重点从安康转移到了汉中。
随着国际形势变化的不止是秦国的战略重点,还有两个王爷的待遇问题。这时的安康王没有了祖辈的风光,自然要想办法找会祖辈的风光。就动机而言,不能算是坏,可是在这个不算坏的动机被奸邪小人利用了。由于世子继承王位的时候年纪也小,当然是经不起其他人的几句煽风点火的话了。
一个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利益,一个为了祖辈的风光,虽然目的不同,但是他们还是走到了一起。他们现在是紧紧的团结在以张皇后为代表的二皇子集团周围。
不过这些在赵圣来看,也不打紧,因为他们毕竟不是铁板一块。赵圣以后可以分而治之。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