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龙凤大唐> 第十三 少林五祖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三 少林五祖(1 / 2)

车马到达了东宫,我连忙下了车,公服已经换好了。

东宫的率卫是认识我的,也不敢阻拦,放我和李友三进去了。

这夜晚已经被无数的灯照亮,东宫里没有像以往那么吵闹,而是相当的安静。

“….世尊为给孤长者说,如来之法……”一位三十来岁的年轻僧人,平头,内穿黑色的祖衣(即二十五衣)身着紫色袈裟,做莲花蹀足盘坐在蒲团上,一手结无畏印,一手结禅定印。

许多王爷都安座在旁边听他说法。香案上供奉着经卷、念珠,而那个禅杖则放在那和尚身边。这和尚身边还有十三位僧人,却是穿着绯衣武官的衣服,肃立在一边,一脸虔诚。

“这些是什么人啊?”我悄声问李友三,

李友三小声说道:“这位是东山大师。”

“东山大师?”我一头雾水。

承乾见我过来,起身打了个招呼,我寻了个位子坐了下来。

这个说法的地方是东宫的别苑。

贞观朝的唐朝的皇宫并不允许什么和尚道士胡乱进的,所以只好请这位大师在东宫讲法,已经是格外开恩了。

这和尚说的是后世信众都相当熟悉的《金刚经》。

讲法实在是很枯燥,大家都有点不耐烦,不过因为是太子招请,打着的口号是为皇后乞福,所以也没人敢说告辞之类的。

讲法结束了,大多上去和大和尚结个缘,沾染一点佛法的威力。

太子也把这和尚引来与我们见面。

“东山大师,这为是我的幼弟李治。”

“衲子见过雍王殿下。”东山大师说道。

我不敢真受他的拜,毕竟能穿紫衣就是一品的禄位。

“大师您是方外人,不要受方内人的礼仪约束。”我一拱手,“未知大师法号?”

众人多投来鄙夷的目光,但是那和尚倒非常和气:“衲子法号弘忍。”

“弘忍大师可是受了道信大师的法统的高僧啊!”李友三提醒道。

“少林寺?”我不禁一愣,看弘忍身后十三个穿武官衣服的和尚,我才觉得自己也是不清醒。以前那部家喻户晓的《少林寺》算白看了。

“这……”我好奇地看着那十三个和尚,李承乾很得意地说道:“这几位高僧当年曾义助父王平定王世充,加封为护国将军。”

“少林僧兵也的确了得。”我朝这十三位货真价实的少林和尚行个礼,他们也不敢拿大,赶快还了礼。

当时各大寺养僧兵也是很正常的事,为了保护佛寺不毁于战火,僧兵主要是起保卫工作,并不是什么职业军人。

这十三位棍僧出家前大多是逃亡的散兵游勇或者江洋大盗,带艺出家。目前的禅宗不是当日菩提达摩那个时代了,现在俨然已有取代三论宗执天下僧家牛耳的趋势。传法到弘忍这一代,他比较灵活地不再讲论深奥的《楞枷经》,和再固执地“二入四行”的禅宗理论,而是发展到了更易行的“心说”之上。所以禅宗又被人称为“佛心宗”。其信徒数量大增,影响深远,便是朝廷也不得不赐予紫衣,嘉奖其领袖。

“伽蓝势大,道宗势弱啊!”从太子那里出来,我多少对与道教争不过人家而感叹。

李世民本人在少年和中年的时候对佛教是至少不太感冒。除了出于政治考量,当年玄武门之变佛家对与*走得近,往来也多。而道士中的上清派王远如(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茅山派的第十代掌门人,其师乃是陶弘景)、楼观派的道士歧晖“歧平安”,更是深受唐朝两代领导人的信任被册封为中朝大夫,赐紫衣、良田等。

李渊曾颁布诏书:“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孔次、末后释。”

李世民也颁布了文件再次强调:“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

所以贞观朝一直是执行的“崇道抑佛”的政策。

太子和尚走得近那不是找事吗?

你看人家老四多敏感,一看太子亲近沙门,立刻到紫微宫、到楼台观请来了许多道士,让大吃和尚醋的道士们顿时对魏王青眼相加。

*************

眼看秋凉,我正在家中练习射箭,却听有仆役来告:“殿下,东山大师请殿下到到荐福寺参加毗卢会。”

“哦?”没想到我不出去找事,事反而来找我。

五祖弘忍、禅宗那也是在全国颇有势力的,虽然说是方外人,但是没有和官方良好的关系,要在这个国家生存下来还是很费力的。

“那好,换上素衣。”对于人家一个高僧的邀请我也不好推辞,大概这也是太子的意思,就是试探一下谁是敌谁是友。

车马到了荐福寺,我一袭白色袍子就进了去。

荐福寺兴建于前隋,本来是三论宗的地盘,但是同为佛门,人家禅宗和皇家关系又铁,所以多少也要挺一下。

禅宗乃是大乘教义,当年在小乘盛行的南北朝,禅宗受到了南北佛教界的激烈排挤,连来弘法的初祖菩提达摩也被人毒死。

现在大乘教法兴盛,倒是那些小乘教派比如具足宗日渐衰落。

弘忍乃是一位悟性非常高的人,传说他是破头山的老僧转世,求拜于道信门下。

来参加毗卢会的大多是资深信众,比如萧瑀、欧阳询等。当然还有我这样的特别嘉宾和太子一系的人马。

这个所谓的毗卢会有点学术交流的意思,所以来参加的都是高明人士。

精舍里坐满了长安城里佛教高僧,一个个高声地唱诵着什么,外人根本不明白。而那些懂行的听得直点头。

原来他们唱诵的是梵文,哎,掌握一门外语果然比较牛B,在佛教界要混上高级职称不会这个万万混不走的。一如几千年后那些外企“精蝇”非常小资地在聚会要求纯英文一样,要的就是这个派,实际上国人好面子的心态表露无遗。

论讲不去谈它。等讲论结束了,我便受弘忍的邀请一块参与了禅茶。

“大师,这个佛法精要,我根器浅薄就不去了。”看到弘忍有些不大安逸,我又给了他一个台阶:“我听人说‘天下武功出少林’,很想见识一下贵寺的武僧。”

弘忍一笑,于是让几位武僧带我去净香院。

“天下武功出少林”虽然是家言,但是少林武学渊源悠久却是一个事实。不过少林武功真正名扬天下,那是在宋代,而到了明朝一位将军(传说是戚继光的儿子)带着他的部下出家在少林,并开创形意拳,少林武学才到达了顶峰。

在唐朝,少林和禅宗主要是因为其教化功德,而不是因为武功高超。

佛家武术和民间的武术不同,他们多为强健筋骨,结合了古印度的瑜珈术为多,也能看到印度武术的影子(此技艺在现在的印度还有保留)。

所以有当年的十三位“紧那罗王”(此为少林传说,传说当年少林遭法劫,敌人杀上了门,大家眼看要完蛋,一位在少林寺厨房烧火的僧人手提烧火棍子打败了敌人,拯救了少林。人们说是紧那罗附体拯救了少林,所以自此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功出厨房。这位紧那罗乃是天龙八部之一,佛教护法天神)。

虽然紧那罗棍发扬了佛家慈悲,不以伤人为目的,但是在我眼里还是颇为有价值。Ihaveadream……学习少林武功那是我儿时的一个梦,如今来到唐朝,我终于可以学习最正宗的少林武术了。

“各位大将军能到我王府教习本王棍法吗?”我看得手舞足蹈,也有模有样地挥舞起棍子来。在表演结束的时候我提了个建议,不过我对此并不报希望。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