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逍遥许仙> 第三十三章 案首(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三章 案首(上)(1 / 2)

() 进得考场,许仙考卷上虽然写有序号,但在考桌上可没有,这时先进来的好处便体现出来——可以挑个好座位啊!

看着那一排排整齐的书桌便犯了愁,他不知该坐哪里好了,是坐在第一排吗?不行,那里虽然看题清楚,可太靠近草棚边缘了,到了中午太阳晒得厉害,万一下雨就更麻烦了!

那坐在里面?也不好。棚子有点低,里面的光线很不好,县试又不准点灯,恐怕是要受些影响的。反复琢磨之后,他坐在了第二排第八列,二八一十六,号吉利,看得清、光线好,rì晒不着、雨淋不到,空气还很清新,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位置啊。

许仙坐下后,考生还没进来一成呢,自然不会公布题目。他一时有些无聊。

县试的zì yóu度比较大,由知县决定是考五场还是四场,这次杨知县的选择是四场,第一场叫正场、第二场称初复、第三场为再复,第四场称面复,每场一个白天,隔一天一场。

不过考生只要将正场考中了,便不必参加‘初复’和‘再复’,只需等待五rì后的第四场面试即可。那些正场考不中的,就只好老老实实再参加初复,若是再不中,还能考‘再复’,要是还不中就只有等下次县试了。

翻看自己的答题纸,一共是十一页,第一页是封面,县考没那么严格,考生情况就直接写在封面上,并没有采用‘糊名’、更不必‘誊写’。许仙看到封面上有个号戳,戳上写着‘县考甲字一零七号牌’,下面便是自己的一些详尽信心。

打开后封面,另外十页才是答题的地方,每页十四竖行,每行十八个红格,一个格写一个字。此外还有几页草稿纸。

待所有考生都坐好,已经是天光大亮了,倒是正好考试。

杨知县也不再啰嗦,待衙役锁门后,便在一张空白的横轴上,挥毫写下正试的题目——作一篇时文和一首试贴诗。

一篇时文的题目是‘乃是人而可以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一首试贴诗的题目‘秋光先到野人家’的五言八韵诗。

试题一出,原本鸦雀无声的考场中,却发出一阵无法抑制的倒抽冷气声。杨知县便看到许多学生面sè煞白、如丧考妣,显然是被自己出的题目骇到了,不由微微的得意一笑……

县试虽是南宋朝最初级的考试,但因由知县命题,且自主xìng很大,所以也是最不靠谱的考试……有的县令很懒,随便从经书上找句话应付,有时甚至与考生平时背诵的程文完全相同。因为法律并没规定不许‘剿袭’,所以正好背过那篇的考生,只需将其默写下来既可,而且哪个考官也不敢不取——要知道不是谁作一篇都可以称为‘程文程墨’的,那都是时文大家、历代翰林所作,你敢说个‘孬’字吗?

取是取了,也不犯法。可对出题人来说,却是十分丢人的……国家为选材计,花了这么大人力物力举行考试,你就出了这么个程文满天飞的题目,能考出什么东西来?

实际上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作为题库的四书五经就那么几万字,全国一级级那么多考试,都要从其中出题,除了那些犯讳的话之外,哪一句没有用过?

之前还好说些,毕竟刚刚开始,题目不多,只要去书店买全套程文回来,翻一翻目录,就能做到不重样。但逐渐到了后来,出题官便开始窘迫了……因为历年程文积压太多,他们买不起。实际上就算不差钱,也不可能买全了。

但活人不能让尿憋死,于是有位被逼急了的老兄,便将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句子中各提取一半,组成一个没人见过的新句子出题,美其名曰‘截搭题’。要知道排列组合是无穷尽的,所以立刻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几次后,朝廷干脆承认了这种搞法,颁布法令曰:‘正考必出大题,预考可出小题。’州试以上称为正考,以下则是预考。所谓大题便是形式与文意完整的句子,小题就是截搭题。

小题因为割裂经文,牛头鹿身,在士子看来,往往题意难明,题情难得,在破题时但有毫发之差,写出来的文章便去了千里之外,所以时人皆认为‘小题难于大题’。

现在杨知县所出的,便是一道截搭题,而且是变态的‘书’、‘经’混搭,无怪乎大部分考生一看题就想回家。

但也有几个例外的,比如说坐在四排的一个肤sè微黑的考生,微微沉吟片刻后,便面露微笑,开始提笔在稿纸上疾书,显然已经成功破题。比如说坐在另一处的一脸傲sè的白面考生,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也已经开始面sè凝重的提笔书写。

还有几个年纪大些的童生也陆续解题完毕,开始构思文章。

但论起轻松自如的程度,哪个都不如坐在二排八列的那位,王维不算,那胖子连考题都看不懂,却正悠然的在试卷上奋笔疾书,看其狂放的笔势,似乎、好像不是写字的样子。

却说许仙一看到那截搭题,心中马上定位各自的出处……前一句‘乃是人而可以不如鸟乎?’出自《大学》,后一半‘诗云:穆穆文王’则是《诗经》里的诗句,看起来实在是十三不靠。

但他只微微沉吟,便提笔写下‘夫人不如鸟,则真可耻矣;耻之,耻之,莫若师文王。’便将两句毫无关联的句子,连缀的合情合理且天衣无缝!

其实这种截搭题看似无理,却是真正能考验考生的水平。不仅要将书经吃透,才能看明白两截分别的意思,还得开动脑筋,将其巧妙连接起来,最起码要自圆其说。这分明是在考察应试者随机应变的能力,也恰恰是绝大多数考生畏之如虎的原因……

要知道绝大多数读书人,在学完四书五经及相关著述后,整rì里诵高头讲章、背程文窗稿,不看三通四史,不知秦皇汉武,脑袋早僵硬如石,让他们去随机应变,还不如让老母猪上书来得现实。

许仙之所以应对轻松,是因为他的脑袋没有僵化,不会拘泥,很容易便将本不相干的两句话扯到一起……这种联想能力本没有什么特异之处,但在一群拘泥不化的读书人中,竟显得那样特别!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