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修行人,不外修心,心为精气神之宰。
贤者希圣不外此心;
道人学仙,不外此心;
释氏造佛,不外此心;
三教圣人,垂教后学,无非教人修此一心。
心为太极,动静俱涵。
未动之先,便是先天;
既动之后,便落后天。
故至静时,情识俱泯,宛然无极之真。
迨后愈动愈远,一切客尘俱从六根为贼。
故儒与道与释,任他分门立户,总无有离心而言者。
我家作用在撰三宝,以结灵胎,而通五伭,以究三清秘密。论厥本原,则止在此心。
心不静,则不虚,不虚则不灵,不灵则块然顽钝,与物无殊,其何以结灵胎而成大丹乎?
太上教人,以清静为本,守雌自闭,虚谷生神。
千言万语,也只教人修心;一切搬弄,都是后人作俑。悖道愈甚,去道远矣!
我今演说斯典,虽于大道精微,不敢尽谓发明,然即心而言,含三教以同归一致,无俾后人,误认道源,而下手不致无所把鼻,则或庶几不无小补云耳!“
”声静不如身静,身静不如心静,
心静则万声俱忘,心静则万声俱寂。
若心不静,即使其身趺坐镇日,众声不闻,而此心已入万声中,莫能得片刻清静矣!
故修道之士,先要修心。修心入手,正不在静室,于群动之际,方能勉强作功夫,可以验吾心动静。
若修心者,不从众动处下手,一味向静处寻求,苟遇动时,则此心从前静境,却不知不觉失去。
况人生那有静日,正好于纷纭扰攘之中,默为静拟。
至于日用饮食,只可随缘度过,又勿着意经营,以致分乱道心可也。“
以上两段,大意是讲儒释道三教修行,不外修心,而修心就要静心。
于是,我便试着从打坐静心开始自己的修仙探索。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