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的陈炫华
在书中,陈炫华的职务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应该说是蛮吓人的了,不过在中,他只能是个配角,而且该说是个反角。
对他的印象,是从他阴谋开始败露那刻开始的。在那之前,陈炫华的官虽大,可中国家主席,总统,首相,都是一把一把的,没啥稀奇,而陈炫华给我仅有的印象,完全符合他的职务,标准的军人形象,正直,严谨,机智,但又不失幽默,总体上来说,该是个很普通的配角。可随着西南山区一个百姓的冒死“拦轿喊冤”开始,一个天大的阴谋渐渐被揭开了,而陈炫华这个共和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腐败份子,也渐渐浮出了水面,自然的,我也对他开始厌恶起来。
不过,作为反面角色,陈炫华并不象别的中的反派那么单纯幼稚,他的各种表现,完全符合了他这个身份,完全说明他爬上这个高位靠的不是侥幸。当专案组层层揭开这张错综复杂的腐败网后,各种线索直指陈炫华,可他却表现得滴水不漏,由国家主席全力支持的专案组竟然查不出他的任何把柄,从一切迹象来看,陈炫华都是清白得不能再清白了。当然,事后我们也知道,陈炫华确实没有自己拿过一分钱,这也是专案组查不出什么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陈炫华,我可以说是厌恶到了极点,要是他纯粹的贪污,纯粹的腐败,那还稍微好些,最好还是那种单纯的受不了诱惑而腐败,单纯的为了金钱,这样的人,一般也是比较容易对付的,可陈炫华不同,他不但贪污了国家数以千亿计的巨大财富,给国家带来几乎无可弥补的损失,而且还因为他的上下打点,几乎各层官员都被他腐化了,而这些腐化的官员自然给国家带了更大的危害,给百姓带来更深重的苦难。更重要的是,由于陈炫华发现事败后,密谋政变,这使正在千里之外指挥大军与美国人作生死决战的总指挥心神不定,不但让这从不关心政治的军人分心打听京中局势,甚至还逼迫他考虑一旦国家混乱,后勤中断,他怎么才能就地解决后勤问题。可以说,若不是这个将军有足够才华,那这场本该胜的仗就会不明不白地输了。
终于,陈炫华图穷匕现,中计发动政变。当然,他掉了一个陷阱中,政变自然失败了,而按我的想法,这个人物也该在书中消失了。可是,没想到的是,陈炫华不但没有在一声枪响中从该书消失,反而更为活跃起来,而且,竟然渐渐博得了我的好感。
首先改变我印象的,是陈炫华逼宫失败的一刻。当他意识到自己中计后,果断地放弃了无谓的抵抗,大大方方地承认了失败,并交代了一切。拿得起,放得下,是条汉子,这是我那时的想法。要知道,当时若他不顾一切,想要拼个鱼死网破的话,凭他的势力和军中威望,造成的国家损失将无法估量,至少当时阻止他的老总理就会因他而丧命。可陈炫华没有这么做,在他放弃抵抗的那刻,也赢得了我的尊重。
然而,接下来的一段情节,我还是万万没有想到。书中是这么写的。
老总理点了点头,然后两眼紧紧逼视着陈炫华的双眼问道:“第二个问题是,在2.18大案中,你自己有没有问题?你有没有从中做手脚?”
陈炫华脸色一下子涨得通红,他忽地一下站起身,两只眼睛直勾勾地看着老总理,激动地说:“总理,我陈炫华当兵当了五十年,没有拿过一分不干净的钱,这一点请你放心!至于您的问题,我明白您说的是什么!我可以告诉您,广州的那两个户主不明的银行账号,确实是我授意设立的,我从徐松他们每年的黑钱里边提走四成四,然后汇入这两个账号,广州军区的同志对此毫不知情,因为这钱一分钱他们都没见着!”
老总理大惑不解地问道:“为什么呢?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再有,这些钱都跑到哪里去了?这么大的数字,你把它们弄到哪里去了?”
陈炫华平静了下来,伸出食指一指:“这些钱都在那里呢!”
老总理和蒋联杰愕然顺着他的手指看过去,却发现他指的竟然是放在会客厅里西边陈列栏里的“中华”号航母模型。
只听陈炫华声音颤抖地道:“总理呀!你是知道的,我们的经费太少了,太少了!军队不让经商,每年的预算维持三百万人吃饭穿衣就已经不宽裕,再从国外购买一些先进的武器,就更加捉襟见肘了!以这样的军费来实现国防现代化,那简直是开玩笑呀!
那年修泛亚铁路的时候,我一问地方干部才知道,西南的电竟然充裕到了这种程度,那一年我刚刚接手总部工作不久,就动心了。这实际上是让东南亚几个小国家为咱们的国防科技工作贡献资金呀!我就向当时的工程副总指挥,贵州省前任省委书记商云义打了个招呼,安排了专人和他联系。后来商云义病死了,继任的林大庆只知道广州有两个账户每年必须打点,他也不知道这两个账户究竟是谁的。为了保密,我没有和广州军区打招呼,其实严伍同志只要问一问沈辰就会明白,这钱其实全都到总装手里了。沈辰搞嫦娥计划,名义上国家拨了700亿人民币,实际上700亿只是个零头,总共是1700亿。造“中华”号,总体造价是320亿人民币,实际上是850亿,这上头的钱都是从这两个账户里拨过去的!这样也好,让外国人知道这些钱被贪污了总比让他们知道这些钱造航母了要好!”
想不到这个巨贪是这么一个人,看到这里时,我竟有些想哭的感觉,姑且不论陈炫华的做法是否正确,至少,他确实是全心全意为国家考虑,为国防建设考虑,而他自己,也的确如他所说,没有多拿过一分不该拿的钱。这个时候,再回过头去看看陈炫华先前的所言所行,感觉就完全不同了,对他的一股敬意由衷升起,可是,这么一个一心为公的老人,就让他从占据了多年的高位跌下,进而身败名裂吗?这一票,是投给法,还是投给情,相信每个读者都会感到很矛盾吧。
再看下去,事情竟然渐渐有了转机,陈炫华承认失败后,态度异常的好,而主角等一批人,不说既往不咎,却也对他表露出一种和解之意,还让他戴罪立功,主持抗洪工作。由于对陈炫华的观感已大有不同,当看到他不顾自己七十高龄,淋着大雨站在抗洪第一线,当看到他不顾性命危险,以老迈之躯亲自轮起大木锤,当看到他以国家最高级别的官员身份,向一个成了抗洪英雄的年轻县委书记下跪时,当看到他在得到国家主席等人的谅解后,为了维护党和国家的威信,坚持递上那份措辞激烈的检讨,让自己在退休之前留下这么个永不能抹去的污点时,我对他的好感,甚至超过了书中的主角。
一个配角,甚至是反角,能做到这个地步,该能感到自豪了,或者说,本书的作者该为此感到自豪。这么个人物,可以说是完全的写活了,闭上眼睛,我可以想象出这么个身着军装的白发老人,标准的军人姿态,一脸的威仪,偶尔也会象普通人那样开开玩笑,甚至能看到他满胸的勋章下,那颗火热的心灵,而最后悲剧式的收场,最后在萧瑟场景下孤单单远去的老人,更平添了几分悲壮之情。
与别的书中单纯是为了主角而生,为了体现主角的英明神武而出场的木偶般配角相比,陈炫华可以说是个完完全全有血有肉的人物,而且可贵的是,他并不喧宾夺主,在该书中,主角还是主角,并没有因陈炫华而失去他的光彩。感觉上,在最近看的书中,这是个最成功的配角。
2《变形虫战记》中的迪
这个家伙入选的理由纯粹是因为我觉得有趣。不过,与别的搞笑书不同,这本书中的人物,处处透露出一种可爱,而且,竟然还给我一种温馨的感觉。
说起来也怪,给我温馨感觉的,一般都比较怪异,比如说《我就是流氓》,那本书本身没有什么怪异的,但给我温馨感觉就值得奇怪了,一本打打杀杀,充斥着暴力血腥的,竟能给人温馨感觉?我也奇怪,不过事实如此,主角和同伴间那种似淡似浓的感情,让我很是羡慕,甚至一度冒出改行当流氓的念头来。
好了,言归正传,说回这本吧。不知为什么,这些本该很令人恶心的低级爬虫,在作者的笔下,竟变得如此的可爱,如此的招人喜欢。就说那个迪吧,他是主角所在的史莱姆家族的上任族长,作者对它的描述是“一个又圆又大只知道吃的家伙”,应该说,这是种绝对贬义的描述,可在我脑海中出现的,却是个圆滚滚胖嘟嘟的可爱家伙。
很快,作者就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描述它了。能长得这么肥胖,自然是因为能吃,而因为它的贪吃,使觅食的那队史莱姆走得太远,被一只远比他们强大的血虎盯上,而又因为它的肥大,自然而然的成为血虎的首选目标,接着,又一个原先没有注意的描述词起了作用,那就是族长,在作者笔下,史莱姆家族是靠比吐口水来选族长的,身为族长的迪,自然胜人,不,胜史一筹,一口黏液吐中血虎的眼睛,给了大家逃生的机会。
在一开始,迪是作为一个只知道吃吃睡睡的废物出场的,以致后来主角让史莱姆们回忆自己的苦难时,书中是这么写迪的:
迪板着脸,我想它一定是想起了那只想吃它的血虎,那次的事件可以说它一辈子都忘不了。(反正它这辈子也没有什么值得记的事情)
对于中出现的括号说明,我向来是很反感的,总觉得它们破坏了我的心情,每次遇到有大量括号的我几乎都是直接删除了事,不过,这本书是个少有的例外,那些括号里的文字,使我感到更为有趣。比如说上面这个,本来说它想到血虎也没什么奇怪的,但配上这个括号说明,我却忍不住想笑。
而当史莱姆们学会思考后,事情也渐渐变得有趣起来。比如说迪这个家伙,仿造人类模式,组建了一支骑士团,一支没有马,没有武器的骑士团,想象一下那些史莱姆骑士空手步行着绕林巡逻的情景……
不过,出乎我的预料,迪后来竟然成了真正的骑士,而且还是个龙骑士,下面是迪和熊怪决斗的一幕。
但迪一上场,熊怪那边的口哨声就此起彼落,(熊怪还吹口哨?)因为迪骑着它那条速龙旋风一样的刮进了战斗场地。
“抗议!”对方的长老顿时坐不住了。“战斗对手多了一个!不公平!”
伤脑筋,比波告诉我迪参加的条件就是要带速龙一起上场,现在对方认为不公平,这可麻烦了。
没办法,我只好去和迪商量。
“什么?!要我不带宝贝!没得商量!”(最近它连那只速龙的名字都不叫了,直接叫宝贝。虽然在我看来那只速龙并不是很愿意有宝贝这样一个听起来有点恶心的名字。)
“别这样,你想想,你骑个这么大的家伙上场,等于对方得一个打俩,换了你能答应吗?”
“你啊,真是太不了解我。”迪看看四周,把我拉近了些,“你又不是不知道我是个什么料,平常吓唬吓唬那些野猪什么的也就算了,我又不是比波,今天如果不骑着宝贝上场,我肯定三分钟不到就被那只熊怪坐扁了。”说完它还注目了一下那只独眼熊怪……
……战斗开始了。
迪看着对方嘿嘿笑着,从身后拿出一根四尺多长的细铁棍,不过铁棍的一端被磨得尖尖的,使得这根铁棍看起来……看起来就象一根针!无语……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龙枪吗??
铁棍粗的另一端还有个把手,不过这也让我认出了迪武器的真面目,是一个冒险者以前掉在森林里的手杖,因为要当武器用,所以是铁制的。但迪竟然花时间将它磨成了一根这么细的铁棍,而且还把一头磨得和针一样细。
不提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迪表现出来的智谋,光看这些,就知道迪已经不是原先那个只知道吃和睡的笨蛋了。事实上,把人物描述得聪明些并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将一个笨蛋一点点描述成聪明人。
在书中,由于那个高级史莱姆的加入,整个种族会因此而进化,也就是说,迪的智商提高是必然的。本书中,迪并不是突然就变得那么聪明的,而是一点点进化过来,从开始那只肥大的好吃懒做家伙开始,到他学会变身,变成只八脚马狂奔逃命,到对着落日说出句饱含哲理的话,再到它一改懒散作风,整天带着他的骑士们外出巡逻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再到后来它建小屋,编衣服,磨枪……一条进化轨迹清晰可见。而贯穿其中的,是本书的幽默风格。
说真的,看了这本书,真想自己也变成个史莱姆,和那些小家伙们一起吃吃睡睡,一起参加吐口水大赛,拟态大竞技,骑速龙赛跑……一起建设那可爱的家园。
3《紫川》中的帝林
这个人物似乎不用多介绍了。在我看来,这几乎是个完美的人物,唯一的缺点,就是锋芒太盛,甚至主角都盖不住他了。
紫川三杰,毫无疑问,任何一个都是人中之龙,可三人中,我觉得最出色的还属帝林。
首先是他无与伦比的大局观和远见。无论是斯特林还是紫川秀,如果仅仅打一场战斗,或者一个战役,那无疑会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但战争之后呢?恐怕这两人想的都不多吧?如果换了帝林,表面上战斗的结果或许不如前两者辉煌,但事后回过头去看,却会发现,那是最好的结果。
本书的主角,紫川秀在少年时就初露锋芒,率八百骑兵大破流风西山,表面上看,其才华无人能及,可事实上,少年紫川秀却差点为此丢了性命,可以说失败到了极点。若是换了帝林,那就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后来,以帝林的实力和手段,很难想象那个罗明海能一直作为最大的对头与帝林唱对台戏,罗明海不会是帝林的对手,相信每个读者都承认这点,那为什么罗明海能在帝林虎视眈眈下,始终安然无事呢?恐怕只有帝林自己知道了。当然,我们也能做出些猜测,甚至可以猜测,罗明海的家人之所以被误杀,并不是帝林的疏忽,相反,是他有意为之,有意为自己树立这么个敌人,或者说,树立这么个挡箭牌,毕竟,有哪个臣下一枝独秀,无人能够制衡,那是任何一个君主都不愿看到的。
帝林的大局观和远见,可以说是该书中的第一人,至少,是紫川家族的第一。当雷洪叛变,以及远东叛乱时,在不同的局势下,帝林都作出了事后被证明完全正确的预测,并提出了以最小代价化解危机的方法,可惜,除了帝林,紫川竟没一人能看出未来的局势,包括紫川秀和斯特林。我想,这已经能说明问题了。而之后,一系列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这点。
比如说当紫川秀从远东回来,三兄弟再次相逢后,紫川秀详细介绍了他在远东的情况,令斯特林和帝林都大为震惊,可不同的是,当斯特林与紫川秀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时,帝林却敏锐地发现了其中几处关键的疑点,并提出了可能的危机。事实上,帝林又对了,他仅仅听了紫川秀的一席话,就看到了紫川秀亲身在远东那么久都没能发现的问题,而他的分析,更让紫川秀出了身冷汗。
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
比起两个兄弟,帝林处理问题手段明显高上一筹,往往更为简单更为直接,同时却更为有效。举个例子,当斯特林一下子抓了十多个严重腐败的高级官员后,反而不知所措了,只好向两个兄弟求援。显然,紫川秀比他高明一些,大惊之后,给了他两个建议,全部放了并向他们道歉,或者全部杀了不留活口。而令紫川秀和斯特林头痛万分的问题,帝林却根本没当回事,只派了一个军法官,堂而皇之地将人提走了,这让斯特林大舒了口气,但也还是花了几个晚上写了个详细的诉状,这张诉状,被那军法官拿来点烟了,而那些有深厚背景的官员,一出地头就被集体吊死了,并在事后被追认为烈士,于是皆大欢喜,甚至斯特林也免去了良心上的谴责。
而帝林另一个可大可小的优点是他的创新能力,比如他的信鸽系统,给他的情报网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又或是他的风筝传信。而反观斯特林和紫川秀,却少有这样的发明。
比起两个兄弟,帝林几乎在任何时候都是那么的冷静,而这份冷静,显然有助于更好地处理问题。当然,这种冷静,也往往被说成是冷酷,冷血,事实上,对帝林的批评,比对他赞扬更多,大多数人认为,他的缺点,和他的优点一样明显。可我不这么认为。
对帝林的批评,第一点该是他的残暴奢杀。的确,死在帝林手下的人不计其数,可是,有没有人想过,如果这些人不杀,会有什么后果?又有多少人会死?如果回过头来分析,那我们就该发现,如果没有帝林,死的人肯定会更多,国家肯定会更糟。当然,帝林所杀的,绝对包括了大量的无辜,可同时,他却又使更多的无辜免了灾难。有一段对话可以说明这一点。当面对帝林造就的尸山血海时,罗波指责道:“你这个阿修罗——家族近两百年七代人熬心沥血在远东创立的基业要被你一手毁掉了!”而帝林却正色回答:“下官正在为家族开创千年的基业!”
这段对话本身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帝林却用实际行动,更用事后的种种事实,证明了他所说的正确性。别的不说,若是没有帝林,斯特林和紫川秀恐怕就要双双在帕依命归黄泉了。在一系列的营救活动中,帝林表现出了诸多的缺点,但正是因为这些缺点,他的两个兄弟,包括本书的主角,才能继续活下去。
比如帝林及时得知他两个兄弟的困境,原因是私阅了前线官兵寄回的家书,而且,还是命令如狼似虎的宪兵从前线带信回来的英雄身上强搜出来的。这个举动,不仅违法,而且还无耻到了极点,可若是没有这个举动,帝林就不能及时知道两兄弟的困境,后果孰难预料。而他的奇兵突进,更是完完全全表现了他的残暴,为了严守秘密,帝林见人杀人,过村屠村,绝对不放过任何一个活口。无辜惨死的百姓,应该不计其数,可若不是这样,只要走漏一点风声,他的那支轻骑兵,恐怕在魔族百万大军下,会被吃得连骨头都剩不下一根,而紫川秀等人多半也会在弹尽粮绝后壮烈殉国。一边是无数的百姓,一边是国家最精锐的部队,两者孰轻孰重,帝林所为,是功是过,自有后人评价,但至少我是很欣赏的,因为再怎么说,那些软弱百姓对国家的贡献,怎么也比不上那身经百战的士兵的。
帝林的残暴,不仅是对敌人,对部下也是一样。所以他手下军队的勇猛,就是斯特林的中央军和紫川秀的秀字营,恐怕还是比不上的,因为帝林的士兵知道,如果他勇敢前进,那也许是丢了性命,可若是他敢后退一步,下场肯定会比死更可怕百倍,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会做出当英雄还是当懦夫的选择,而且,因为平时不断的杀戮,帝林的每个士兵,哪怕是新兵,都见惯了血腥,不会象别的部队那样,出现初上战场不适应的情况。因此,当帝林带兵转了一大圈后回来,突破魔族大军的防线时,瓦伦要塞的司令林冰简直看呆了,她从没见过哪支人类部队能如此勇悍的,竟压得以勇猛善战著称的魔族士兵不住后退。而更让林冰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她竟没发现帝林的部队中有运送伤员的医护队。对此疑问,帝林只是淡淡的一句:“我的部队没有伤员。”当然,任谁都不会相信,在敌方势力下转战二十多天,经历无数次战斗的部队会没有伤员,也任谁都知道,抛弃伤员,对于行军速度有很大帮助,对在敌占区的行动也很有必要,可真的那么做,而且是那么不假思索的,理所当然地去做,除了帝林,也不会有多少人了吧。可明显的,如果帝林不这么做,他的部队只怕没人能活着回来。
帝林的冷静还在另一方面得到体现,那就是他能够轻易做出抉择,只要认定是对的,认定是有利的,那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做,哪怕为此牺牲的也极为重要。比如为了救下两个兄弟和他们手下的精锐部队,帝林不惜将整个远东割让给魔族。若论丧权辱国,恐怕没有比这更甚的了,提出这个建议的人,无论是谁,恐怕都会被无数人在背后唾弃,可帝林为了那些精锐士兵,更为了他的两个兄弟,还是这么建议了。而事实上,除了名声上的不好外,紫川并没有真正多损失什么,正如大魔神皇所说的那样,远东本来已在魔族囊中,不存在割让的问题,真正换回中央军的,是那个魔族公主。
另外,在这次事件中,帝林还表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在三兄弟中,帝林相貌最是俊美,或者说,最是女性化,可相比为救难民而主动吸引魔族主力的斯特林,以及在魔族大本营斩杀叛徒的紫川秀,帝林在勇气上毫不逊色。当魔神皇君临帕伊城下时,他一个人的杀气,盖过了几十万的士兵,尽管只是随便的一站,尽管是远远的在城下,却让所有人类将士感受到了那种无比的压抑感,连斯特林都不得不提功运气,才能镇定下来,而紫川秀更是差点走火入魔,当然,紫川秀主要是因为看到雷洪这个叛徒,可魔神皇带来的压力,也无疑是个诱因。可在此之后,帝林为了救他们,亲赴魔族大本营谈判,在魔神皇面前,在他刻意散发气势下,却仍然苦苦支撑住了。
除了帝林的残暴,还有人批评他冷漠而不近人情,这的确有些道理,毕竟,对着这么个杀人魔王,谁都无法保持着平常心。不过,这还是回到了帝林杀人的问题上,而非是他的待人接物。事实上,帝林也不是那么不近人情,如果留心一下,本书中的笑话,有不少就是出自帝林之嘴,而且,作为帝林的朋友,那绝对是件幸福的事,尽管局内人未必能体会到。就说对付杨明华这件事,三人中,需要有一人去做卧底,无疑,那是个危险的角色,可最后承担这个责任的,不是紫川秀,不是斯特林,而是帝林。
嘎嘎,不说了。本来说不用介绍太多的,妈的,一不小心,废话还是说了不少。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